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云圻教授、马於光教授受邀出席武汉大学第407期“珞珈讲坛”,分享材料科学领域前沿进展。副校长周叶中出席讲坛,并为两位院士颁发了武汉大学珞珈讲坛纪念牌。讲坛由弘毅学堂党委书记李振教授主持。
刘云圻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现状与转型趋势,以及“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指出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景下,未来制造技术将是原子级精准制造,并重点阐释了“功能导向原子/分子制造”新概念。在报告中,他基于近年来的丰硕研究成果,围绕“原子/分子制造”中的挑战性基础科学问题,先后介绍了“CVD法制备石墨烯”、“MOFs和COFs的制备方法”以及“二维材料基光电子器件”三个主要研究内容,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马於光作“有机光电材料——知识边界与拓展”的学术报告,强调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知识边界与认知疆域。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光化学基本原理,分享了电致磷光、HLCT概念、高能激发态材料以及窄发射OLED材料等研究内容,提出了高迁移晶态发光材料与器件,高迁移率、低激子束缚能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以及有机铁磁半导体等未来科学探索方向。
在讨论环节中,师生们踊跃提问,围绕“石墨烯的基础性质与应用前景”、“MOF-COF材料的未来发展”、“不同线态与吸光发光关系机制”等科学问题与两位院士进行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
“做科研本质是创新,是要开动脑筋,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两位院士深情寄语弘毅学子,“要胸怀家国、勤奋读书,不断夯实知识基础与深挖基础研究,永葆对学术前沿的敏感性,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与开拓认知边界,成长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
据了解,刘云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功能分子材料与器件分会主席。主要从事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共轭小分子、高分子和石墨烯;以及这些材料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包括场效应晶体管和分子器件。马於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基础科学问题,国际上首次报道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新原理,提出“热激子”机理和杂化电荷转移态(HLCT)材料结构设计新原则,在磷光材料与电发光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三重态的利用可大幅度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思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